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办事大厅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高职视野 >> 正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体系建设”主题获奖成果分析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10 15:53:50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显著特征。通过对39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案例分析,初步描绘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阶段性画像。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可以从稳步加快职普融通改革步伐、健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协同创新推动科教融汇发展、纵深推进学历教育贯通培养、持续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建设以及全面深化终身教育服务终身学习等方面发力,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落实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加快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本文以贯通培养、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为主线,从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筛选出39个关于体系建设的实践案例。通过分析,尝试描绘出现阶段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画像,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一、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获奖成果概况分析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作为教育教学成果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呈现出目前国家在教育各领域的建设成效。对筛选出的39个相关成果的地域分布、奖项分布、实践时间、完成单位及推广应用效果情况进行分析,可初步描绘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轮廓。

(一)地域分布

获奖成果实现了东中西部全覆盖。39个获奖成果来自18个省份,东部地区占比55.55%,中部地区占比27.78%,西部地区占比16.67%。这表明,在全国范围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重点且卓有成效的探索环节。从获奖总数看,山东省位列第一,北京、江苏、广东并列第二(图1)。一方面,因为这些省份或地区获奖总数优势明显,是成果高产的基础因素;另一方面,这些省份或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高,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完善形成了呼应。从各省体系建设类获奖成果数与本省获奖总数比值情况看,宁夏和新疆占比最高(图1)。在获奖总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对于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占比依然可以脱颖而出,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西部地区职教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


(二)奖项分布及实践时间

获奖成果实现了奖项全覆盖。在39个获奖成果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9项,二等奖19项,在各获奖等次中占比分别为50%、27.14%及3.8%,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类成果获奖占比在特等奖与一等奖中比重更高。一方面说明国家对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践的肯定,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较高水平的阶段性成果。通过观察各成果实践检验时长可以发现,整体实践时间集中在3年到12年之间(图2),这说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无论是在学历教育领域还是非学历教育领域,都须经历3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对体系建设完成动态调整。同时还可以看出,因特等奖数量有限不计外,一等奖与二等奖成果各实践年限分布相对均衡,不局限于某一年限段,这说明不同实践年限形成的成果均存在亮点。


(三)完成单位

获奖成果完成单位数量与类型呈现多样化。从完成单位数量上看(表1),分布在1~16个之间,3个完成单位的成果共有9个,占比23.08%,位居第一;5个完成单位的成果共有7个,占比17.95%,位居第二;1个和6个完成单位的成果各有5个,分别占比12.82%,并列第三。由此可见,成果更倾向于选择3或5个单位携手完成。从完成单位类型上看(表2),主要有中职学校、高职专科学校、高职本科学校、普通高校、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等,其中,3种类型单位共同完成的成果共有15个,占比38.46%,位居第一;4种类型单位的成果共有8个,占比20.51%,位居第二;2种类型单位的成果共有6个,占比15.38%,位居第三。可以看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更倾向于整合不同领域的资源。从牵头单位的类型上看(表3),高职专科学校承担起大部分体系研究与实践的重任,获奖成果有24个,占比61.54%;其次是中职学校,获奖成果有7个,占比17.95%;位居第三的是普通高校,获奖成果有5个,占比12.82%。


(四)推广应用

获奖成果推广应用效果显著。在39个获奖成果中,关于贯通培养的成果有12个,占比30.77%;关于职业培训的成果有19个,占比48.72%;关于终身教育的成果有8个,占比20.51%。不同体系类型建设过程中,推广应用形式有相同的着力点,如媒体报道、院校交流等,但也各有差异(表4)。在贯通培养类获奖成果中,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教师(团队)的发展频次均达到12次,是每个获奖成果都着力建设并取得成绩的地方。除此之外,获奖成果在专业建设和社会影响力方面也同时发力。在职业培训类获奖成果中,人才培养效果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是主要建设成绩,覆盖了所有获奖成果的重点。培训反哺教学以及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也成为职业培训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注重点。在终身教育类获奖成果中,人才培养质量、学分银行试点和服务区域大众技术技能提升方面是建设相对突出的部分,同时兼具学校自身发展和资历框架的探索与实践。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的探索

(一)学校教育实践经验

1.多类型贯通培养

中高职一体化贯通、专本贯通、专本硕贯通、职普融通等多类型的贯通培养充分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成为完善层次结构、衔接人才培养、实现纵向贯通的实践主体。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一体化设计开发五年制高职标准体系,明确五年制高职一体化育人的基本规格,解决“育什么人”的问题;一体化实施再造五年制高职教学流程,探索五年制高职一体化育人的实施路径,解决“如何育人”的问题;一体化完善五年制高职治理机制,创新五年制高职一体化育人的治理体系,解决“育的怎么样”的问题。南京工程学院确立“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理念,融合知识技术学习、技术技能训练、技术复合创新要求,按工作过程导向分解工程化项目,创建了“技能训练—技术应用—技术综合—技术创新”四层递进、能力进阶,相互融通、螺旋上升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形成了“职业导向、项目驱动、产教融合”专本贯通培养路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构建职普融通的新机制,坚持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普通高校、职业院校高效协同,搭建职普融通立交桥,畅通了终身学习和人才成长的通道。在政府指导下,中高阶段开展3+2转段培养;中本阶段通过春季高考实施选拔培养,招收中职生升入本科高校;高本阶段通过文化+技能考核方式进行选拔,实施技能大赛获奖推免升学;本硕阶段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2.多元化办学主体

办学主体多元化是职业教育办学底色,也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优势。多方力量的投入与参与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同时也提升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联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创建行业学院共建机制,构建行业学院三位一体领导体制,建立了国开大学—行业学院—学习中心三级管理体系,实现“共建、共治、共管”。发挥企业育人主体作用,校企结对共建学习中心,将行业学院办进园区、企业,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实现多主体协同育人。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建设混合所有制育训平台,形成“政校行企、四共三合”的长效机制。政府投入土地,提供政策支持;企业投入资本,完善基地场地及硬件设备;商会资源入股,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学校智力入股,保障基地专业教学。四方明晰权责,制定章程,共建混合所有制的育训平台——溧阳宏达电梯培训中心,提升了学校、行业和企业“合作培育培训、合作就业发展、合作创新孵化”的主体作用。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开展民族地区职教扶贫“五精准五共同”训育结合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通过政校行企共建(就业扶贫基地、师资队伍等)、校企共培(共同执行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共管(对目标、过程、结果共同管理)、校行企共评(共同评价定岗培养人才结果),发挥政校行企协同育人作用,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提高人才训育针对性和质量,实现政校行企及学员五方共赢的目标。

3.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有助于职业教育适应不同行业类型需求、不同区域发展需要、不同专业建设特点。潍坊职业学院创新了“一类一策”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开辟育训结合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新路径。一类一策,差异化培养人才:产学研用“四位一体”培养农技创新与推广人员,服务农业产业高端;“学—带—创”“理实结合”培养培训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服务农业新业态;“农学结合”培训高素质新型农民,服务新型农业生产。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两化、三对接、三融通”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厅局共建基础上,校企牵头成立产业学院、工程中心等平台,实施师资队伍一体化和教学场景一体化,建立了学校企业“定机制”、系部站段“定方案”、教研室车间“定内容”的三级对接工作机制。创新评价考核体系,学校和铁路企业共同制定考核方式、评价方法和验收标准,实现“铁路特有工种职业技能证、岗前培训合格证、毕业证”三证融通。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创建“学训一体、赛创融教”育人模式,学夯基础、训是支撑、赛为提升、创促发展,聚焦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产教深度融合、育训功能合一的基地建设为重点,从实现途径和方式入手,使学、训、赛、创交融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达到以学促训、以训强能、以赛促创、以创助学的目的。

4.规范化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尺,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保证,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门类齐全、层次分明、层类兼容、结构完整”的标准体系。立足五年长周期培养实际,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渐进性规律,分层分类设计专业建设、教学实施、教师发展、质量保障等标准,标准覆盖已设所有专业大类和人才培养过程;围绕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制订了办学准入、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系列实施规范。为五年制高职规范发展、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提供全要素、全过程、全领域标准体系。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培养周期长、技能及素养要求高的财经商贸领域实施长学制七年贯通培养,创新研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开发、财贸职业素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质量评价等七项贯通培养质量标准和培养方案,解决了财经商贸贯通培养质量标准和培养方案缺乏的问题。开封大学构建了凸显价值、知识、能力、素质四个维度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体系,与高职专科对比设计了关键标准要素和主要课程模块,契合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进一步强化了立德树人、德技双修的教育理念,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本科差异化人才培养。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基于国家职业能力标准,按照“人才需求调研—岗位群归纳—职业能力分析—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学习内容归纳—课程体系重构”流程,建构了中高职会计专业贯通培养的课程标准体系,协同研制了国家级专业教学标准、省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校级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5.系统化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作为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是教学过程纠偏与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保障。深化评价改革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性。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针对职业农民(村干部)特点,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弱化理论知识考核,强化能力考核,构建能力考评体系。如:职业农民班开设的“作物生产”等专业技术技能课采取田间地头现场实践操作、撰写生产总结报告、调研报告等方式考核。通过考核方式转变,实现考核评价与能力培养无缝对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建构“育训同标”船员教育质量体系,对接国际海事相关公约,实施“修订一个体系,统一三类标准,明晰N项职能”航海人才育训模式改革,打造“育训同标”质量体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开展双向多维监控,完善质量保障。院校层面开展联合体内统一的文化课学业水平考试及职业技能测试,结合自评互评、联合教研、督导听课、教考分离多种方式实施内部质量监控。市级层面多维度采集信息,开展常态化跟踪检查;研制数据测算指标,推进多维综合评估;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一体化实施情况督导。

(二)职业培训实践经验

1.数字化培训资源

数字化培训资源是提升职业培训效率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丰富培训资源类型,解决资源短缺问题,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提高培训成效。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面向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的课程教学、技能大赛、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的多元需求,开发国家老年服务与管理教学资源库,政校企行协同建设中国民政养老服务人才网、全国养老服务人才职业技能评价系统和失智老年人照护证书评价系统。组织编写养老服务学历职业教育教材和职业技能培训两类教材,建成综合性的教育教学和培训课程资源,建设“一库一网双教材多课程”综合型多元化育训资源。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数智化、移动化远程学习与大数据分析平台,对全国邮政远程培训课件归集、评估与共享,制定资源贡献激励机制,分类形成学习资源库,解决学习资源数量短缺问题。通过对学员在平台学习记录的分析,构建可视化数据分析系统,开展学员画像研究,为资源精准推送提供依据。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国家电网技术学院)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实施主体,建设覆盖企业全员的在线培训平台——国网学堂,开设24个专业专区及60个省直专区,统一管控平台优化、系统运维、资源建设、项目运营等数字化培训全业务流程,实现线上线下全维度、全职业周期、全产业链及国内国际全地域培训互联,深度支持职业培训数字化转型。

2.精准化培训路径

培养路径设计和选择取决于培训的内容与形式,以行业面向为起点,以受训学员为中心,以培训内容为关键,探索精准有效的培训路径是实施职业培训的重点工作。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面向邮政行业,围绕“需求—设计—开发—实施—评估”五环节,形成了可操作可落地的实践举措。培训流程上,从仅关注培训过程向“训前—训中—训后”一体化设计、全流程实施、闭环式管理转型;培训技术方法上,将现代管理工具、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培训融合;培训实施管理上,采用学习社区运营、学习激励机制创新、个性化学习督导等措施,从传统的关注培训教学本身向关注培训为企业创造价值转型。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三三联动”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训新路径,即发挥学校自治区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培训中心、科研创新平台和各分院三级培训功能,主动对接地区、县、乡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相互联动共同调研制定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专项培训标准和培训手册,实施精准培训,解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内容陈旧,跟不上农牧产业新变化的问题。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三传型”理念体现了荆楚非遗人才培养规律,彰显了“育训并举”的培养特色,构建了以传习、传承、传创能力素养为目标,纵向进阶与横向渗透的培养体系,为非遗人才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的基本思路和有效路径。

3.高效化培训机制

职业培训的有效运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需要在平衡成本和效益的基础上形成顺畅的运行机制,并且可以根据变化的职业发展需求,进行动态化调整,以实现职业培训的目标。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了技术推广引领的育训一体快速响应机制。成立了政行企校科多元主体参加的电力技术推广联盟,学校与国家电网技术学院(培训机构)的功能一体化,二级学院与专业培训部的功能一体化,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业务统筹、师资共培共用、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培养培训领导组织体制上育训一体。上海开放大学构建了省级层面完备的托育从业者培训体系,建立了“1+16+N”市—区—园“三级协同”机制;开发了“德技融合、理实一体、训证结合”的课程体系;组建了“三师共训”的师资团队;搭建了“双线并行”的学习平台;研发了“培训管理和跟踪评价系统”,实现了课程、师资、考核、证书和学分的五项统一管理。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全局、全员、全程、全方位深度融合保障机制,通过产教融合下“1+N”的学校个体培养和社会多元培养相结合、立体帮扶下“1+N”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相结合、四方协同下“1+N”的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相结合,解决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脱节的问题。

(三)终身教育实践经验

1.搭建资历框架

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是人民的迫切需求,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制定国家资历框架”,社会各界对资历框架的搭建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广东开放大学采用标准的形式进行研制,首发资历框架地方标准;创建了“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开展充分验证”的研制方法,确保资历框架高起点,既接轨国际又符合国情;创建了“学分银行管委会统筹,教育部门提出并归口,标准化部门管理并发布,代表性的研制团队,标准化的研制规范,各方深度参与,协商一致”的研制模式,使资历框架为各方所共同遵守。辽宁开放大学创建学习成果框架,将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纳入统一界定的类型和等级架构里,对不同层次的学历证书与不同等级的职业证书进行定位和对应,为实现互认、转换奠定基础。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系统构建行业学习成果框架,以认证单元为基础,编制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无定式三类学习成果与认证单元比对表,制作各类学习成果对应关系表,统一兑换规则,建成行业学习成果框架。

2.实现成果转换

学习成果转换是促进终身学习和个人成长的持续动力,有效的转换是推动建立终身教育制度的重要保障。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建立纵横贯通、学分互认、合力育人新模式。纵向从中职到本科共建联合教研制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授课、共考核,打通学生人才成长通道;横向形成积分兑换、学费减免、荣誉学历证书等激励机制;通过课程考核、学分认证,实现学历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与转换。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构建了书证融通“3个模块10个节点”的实施路径,“教育厅引导、学分银行督导、学校主体实施、证书方和企业协作”的运行体系,“3个监控端、8个监控环节、1个书证融通管理数据平台”的质量保障机制,在全省层面完成运行验证。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教、学、管、服”一体化学分银行运行新机制。围绕区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落地实施,在全国率先开发了集教学、管理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个性化定制的学分银行平台,形成“教、学、管、服”一体化的区域学分银行运行新机制,促进政企行校深度合作,全国首家实现“互联网+就业”的学分银行平台,成为首家入驻政务大厅开展业务的学分银行。

3.定制化服务终身

终身教育理念即服务全民教育终身,面向不同群体、涉及所有职业、覆盖全部岗位,对有需求的教育个体提供定制化服务。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的定制化服务上进行了多种类型的尝试。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建立了“联动、联建、联通”的三联老年教育运行机制。纵向贯通,建成省、市、县(区)三级老年教育办学网络;横向融通,联合广东金融机构、省文化馆、深圳壹零后科技公司等政校行企社,共建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老年教育资源建设共同体;上下联通,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显示终端等手段,通过网络课堂,将线下优质课程资源送上门、送到家,构建优质资源供给链。广州开放大学强调远程开放学习教与学空间的延伸性,通过教与学过程的持续对话和知识构建促成党建、管理与教育空间相互连接,着力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素养。针对学员个性化需求,实施普适性培养和优秀学员分层培养,聘请政府、企业、社区专家、行业负责人、有出色工作经验的基层干部参与教学,首创农村基层干部学历培养学习共同体。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依据农民教育具有的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属性,通过研究农民学习特点和规律,探索并实施适宜农民学习的教育培训内容、模式和路径,并将培养学习经历作为人才评价和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据,将等级评价作为人才使用和支持服务的重要条件,将作用发挥作为公益性教育培训对象遴选重要参考,“教育培训”“评价管理”“支持服务”三者链接协同,互为作用,提出了农民岗位育人成才整体解决方案。

三、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稳步加快职普融通改革步伐

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至关重要,这需要调动社会各方的力量共同推进。一是以国家政策为顶层设计,绘制融通蓝图。国家政策是方向也是基础,是教育发展的蓝图。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政策支持、体制机制改革等手段引领职普融通实践。二是以资历框架为融通桥梁,打通融通路径。完善资历框架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转换的路径,根据个体需要,随时可以进行职普教育的变轨,以满足个体发展的实际需求。三是以知识单元为融通载体,打破职普边界。探索建立职普融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知识融通。

(二)不断健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

通过产业与教育的互动与合作,实现知识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有机结合,是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人才的重要途径。有效实施产教融合要创新产教融合组织形态,不断完善双方合作体制机制。一是积极构建“一体两翼”工作格局。围绕职业教育自立自强,发挥组织优势与制度优势,实施动态管理,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职教发展新格局。二是突出产教融合中产业基础地位。产业发展是产教融合的前提,产教融合需要建立在产业的基础之上,抛开产业谈融合是不现实且无法长久有效实现的。产教融合要依托在产业链发展基础上,与产业发展同频率共振。三是明确产教融合中教育的服务角色。明确教育在产教融合中的服务定位,实现产教融合应以为企业解决问题为前提,向产业集聚的方向聚合教育资源,以产业发展方向为合作方向,更好地实现教育服务产业与经济发展。

(三)协同创新推动科教融汇发展

把科教融汇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动能。一是推动各类教育协同创新,实现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共建共享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平台和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等,最大程度地发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优势,扩大协同效应,加快推进科教融汇。二是完善科研攻关激励政策,提高职业教育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锁定问题导向,瞄准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完善各级各类科研攻关激励机制,引导职业院校发挥优势,推进职教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破解企业技术发展难题。三是数字赋能职业教育,增加教育教学科技元素。我国数字经济不断发展, 智能化、信息化在工作场域的广泛应用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职业教育需对人才市场要求做出积极回应,通过数字赋能,增强技术技能人才数字化能力,在人才培养上推进科教融汇。

(四)纵深推进学历教育贯通培养

实现顺畅且有效的贯通培养,需要形成自上而下的良性互动。一是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全面打通学历教育贯通路径。从国家政策层面赋予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职责,清晰顶层设计,明确实施方向,推动职业教育贯通培养顺利实施。二是以省域规划为引导,合理布局学历教育贯通面向。贯通培养强调上下贯通的逻辑性,同时也强调区域产业发展的对接性。以省域产业发展为引导,整体布局优势专业的衔接与贯通,可以同时激发产业和专业活力,扶优扶强,助力省域社会经济发展。三是以市域统筹为主导,扎实建设学历教育贯通标准。市域贯通标准可以在通盘考虑贯通培养的基础上,既保留各地区的优势特色,又兼顾各贯通主体间的差异性,涵盖行业企业、院校等多角色需求,形成贯通标准以推动贯通衔接。四是以优质专业为支撑,提升学历教育贯通培养质量。贯通培养的落脚点在于专业,专业优势的支撑力来源于学校。贯通培养要以优质专业为载体,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实训基础以及教师团队等优势,全方位保障贯通培养的质量。

(五)持续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建设

职业培训是职业院校践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职责的重要立足点之一。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要持续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建设。一是从专业大类出发, 一体化架构职业培训顶层设计。面对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与教育链对接的支点在于专业群。岗位能力要求从单一走向多元,服务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已无法通过单一专业培养或培训实现。正因如此,职业培训需要以专业大类为起点,架构专业大类中的培训设计,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以资源设计为切入点,实现职业培训过程、内容定制化。在日新月异的产业升级中,技术迭代日趋频繁,趋同化的职业培训已无法满足产业错综复杂的岗位要求以及类型多样的角色需要,产业发展需要多元化的职业培训。针对定制化培训需求,职业院校可从培训资源切入,实施项目化培训服务。三是以市场需求和检验为终点,推动职业培训质量评价精准化。培训质量评价需要考虑培训目标的实现程度、培训内容的有效性、培训师资的水平等方面因素。要通过实施全要素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全面深化终身教育服务终身学习

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院校、教育机构以及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以实现全面深化终身教育的目标。推动终身教育服务终身学习需要各主体同频共振。一是充分发挥行业先导优势,完善行业学习成果框架构建。学习成果框架构建需要尽而全,要充分发挥行业的中位优势,针对产业链发展脉络和行业与产业平行对应的关系特点,统筹协调下位的专业学习成果,启承衔接上位的区域框架,形成学习成果框架同频共振的良性机制。二是持续挖掘专业发展优势,推进专业对接标准统一。标准统一是资历框架有效运行的底线,专业作为行业下位单元,涵盖课程、实训等学习成果形成的直接元素,从而使统一的学习成果认定标准更具有可操作性。三是推动学分银行有效运行,保障终身教育服务终身学习。有效的资历框架需要各项成果间顺畅的兑换来支撑运行,学分银行作为媒介可从内外两个维度实体化有效运行。内部建立标准兑换仲裁机构,可由各行业指导委员会或协会组成,以解决在已有资历框架下未能顺利兑换或没有完全对应的兑换渠道的问题;外部建立第三方监管机构,以保证学分银行运行的质量和有效性。


   电话:0832-2262348(院办)2265927(招生)2101395(成教)更多>>
   地址: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东四段199号   川公网安备 51101102000074号
   蜀ICP备05006284号   wliam威廉亚洲官方 - william体育官网入口 Copyright©2016-2021版权所有

  浏览次数: